阿塔炸毁巴米扬大佛真是为了“消灭异教徒”?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
巴米扬大佛毁灭的背后:信仰冲突与无奈的报复
巴米扬大佛,这座屹立在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镇的山谷石壁上的巨型佛像,曾是世界上最令人震撼的文化遗产之一。两尊大佛,一尊雕刻于5世纪,高达53米,披着红色袈裟,被称为“西大佛”;另一尊雕刻于1世纪,高37米,身穿蓝色袈裟,称为“东大佛”。它们相距400米,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。不过,令人痛惜的是,这两尊佛像并非由石块堆砌而成,而是直接从山壁中凿刻而成,和山体融为一体,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。
然而,2001年3月,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下,调集重型武器,如火炮和火箭筒,历时半个多月的时间,最终摧毁了包括巴米扬大佛在内的所有佛像。塔利班的行为引发了全球的强烈反响,外界普遍认为,塔利班摧毁这些佛像的目的,是为了“消除偶像崇拜,根除异教徒的信仰”。这一点,毫无疑问是正确的。
事实上,2001年2月26日,塔利班领导人穆罕默德·奥马尔正式下令摧毁所有佛像,包括巴米扬大佛。国际社会纷纷发出警告,劝说阿塔政权停止这一行动。即使是一些伊斯兰国家,如沙特、伊朗、巴基斯坦、土耳其和印尼,也公开反对塔利班的举措。埃及政府甚至声明:“塔利班的行为违背了伊斯兰教义。伊斯兰教尊重其他文化,即便这些文化的习俗与伊斯兰教法有所冲突。”然而,塔利班的行动并不仅限于摧毁佛像,他们还将许多其他非伊斯兰宗教的雕像一并毁坏。在世界各国的反对声中,塔利班的“摧毁偶像,消灭异教徒”行动依然没有停止。
奥马尔甚至在一次公开声明中表示:“我们摧毁的不过是一些石雕而已,除了我们的信仰,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重要!真主才是唯一的,佛像的存在和崇拜是错误的,它们应该被彻底销毁。从今以后,这些雕像永远不再被崇拜,我们的行动是为了消除一切与伊斯兰信仰相悖的存在。”显然,塔利班的决心与动机,除了对“偶像崇拜”的反感外,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宗教上的极端坚持。
展开全文
然而,摧毁巴米扬大佛背后,除了信仰冲突的根本原因,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动机。2000年底,一个由欧洲特使和联合国教育、科学及文化组织(UNESCO)代表组成的代表团提出,要提供资金保护巴米扬大佛。原本这是一个积极的提议,塔利班政府也表示认同。奥马尔曾表示,保护佛像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阿富汗来,增加外汇收入,改善国内经济。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是将这座佛像摧毁。这其中的转折,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对塔利班实施了经济制裁,导致阿富汗国内有超过100万人陷入了严重的饥荒,水资源匮乏,人民生活困苦。
在这一背景下,塔利班向特使团提出要求:“能不能提供一些人道援助,捐款来帮助我们救济灾民?”然而,特使团的回答令他们感到震惊:“你们只能用这笔资金来保护佛像,不能做其他用途。”塔利班对此回应愤怒,奥马尔甚至质问:“你们为了保护佛像愿意拿出资金,却不愿意为我们饥饿的人民提供帮助!你们的制裁让我们国土上的百姓死于营养不良,你们更愿意保护佛像,也不愿意抽点钱救济灾民。你们以制裁打击我们的经济,破坏我们的未来,那么你们就没有资格再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。”这种强烈的反应最终促使塔利班决定实施毁佛行动。
随着巴米扬大佛被摧毁,西方国家迅速发起了强烈的声讨。塔利班的顾问拉赫马图拉在事后解释道:“如果我们早想摧毁这些佛像,三年前就能做到,为什么要等到现在?我们的宗教要求我们,如果某些事物对我们无害,我们可以选择远离它;但如果它们有害,就必须摧毁它们。你们宁愿为保护这些佛像出资,也不愿意帮助我们饥饿的民众。那么这些佛像对我们而言,就是有害的,我们必须摧毁它们。”
这段话显露出塔利班和阿富汗人民的深层心理冲突。在西方经济制裁和冷漠的压力下,阿富汗的民众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,而那些“伪善”的西方国家却宁愿花钱保护与阿富汗人民信仰相悖的佛像。作为回应,阿富汗人民将他们的愤怒和无助发泄在了这些雕像上。对于他们来说,这不仅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无力反击,也是对长期压迫的愤怒宣泄:“我们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,你们却在假惺惺地为我们不信仰的佛像投入资金。既然你们这样做,那我们就要摧毁你们所珍视的东西。”
这种心态,正是无奈中的愤怒:在无法改变命运的情况下,唯一能控制的,就是摧毁那些象征外部压迫的雕像。这也揭示了一点——在许多习惯于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眼中,阿富汗人民的生命和尊严,甚至不如巴米扬大佛脚下的泥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